English

呼唤名著“缩编本”

2001-02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河北省唐山晚报社 芮华 我有话说

去年教育部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,向中学生推荐了经典名著30种。这种举措从道理上讲,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得力措施,也受到一些学生家长的欢迎,更引起出版界的重视,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,就有三四套“教育部推荐图书”充斥市场。然而,这些“推荐书目”的接受对象,却表现得相当地冷漠。

对于中学生的这种冷漠,笔者认为不能怪罪于孩子的“不长进,无兴趣”,也不能怪罪于孩子脆弱,经不起其他的课余生活的诱惑,应该从我们良好的愿望的自身找找原因,力争作到既适应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需求,又能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。这就要求:

一是精选名著,不必贪多。在50年代,每年暑假团中央都推荐几本有意义的书,号召大家利用暑期来读,有的城市还组织读书报告会,或请作家与学生见面,效果是相当不错的。这样每年读两本,积少成多,中学六年就可以读十几本名著。而且分散于寒暑假或借助于某种机遇来安排,便于创造阅读环境,提供多方位的传媒辅导。如去年借助于电视剧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的播放,出版社“大炼钢铁”,掀起读小说原著的高潮,对名著普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。

二是从实际出发,精选名著。去年教育部推荐的30本书目,应该肯定是经典名著,但让人感到选家有些书生气,忽视了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。像《歌德谈话录》那样的大厚的理论书,让中学生读有些强人所难。这类专业性很强的文艺理论著作,是面向中文系师生或文学工作者的,一般的中学生或大学生根本没有必要列为推荐书目的。还有的文学经典则经典矣,在文学史上有价值,但推荐时没有注意学生的可读性和对人生的启迪性。

三是呼唤名著的缩编本。50年代曾出版过好几种名著的缩编本,如著名作家菡子缩编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其页码仅仅相当于原著的四分之一,而且该书的主要故事情节、主要人物、叙述结构和语言风格等都保留原貌。它不同于如今流行的名著故事梗概,让人读来觉得干干巴巴,体味不到作家的风格和韵味。这种缩编本只是去掉小说原著的枝蔓,突出了主干,除了个别的衔接性语言外,全保留着原著的语言风格。同样可以领略原著的韵味,受到原著的熏陶。假如将一些经典名著搞一些缩编本,每本十几万字,读来便捷,重点突出,还节省阅读时间,何乐而不为呢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